人工降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它極大地惠及我們的生活。實際上人工降雨,精確地說應該叫“人工增雨”。
由于按照人類目前的科技能力,還不能達到「無中生雨」,只有在云層有富含水汽的情況下,改變雨量大小,才能使偏小的雨變多,再由中雨變成暴雨等情況。

人為增加雨水的必要條件:
1.水汽條件,也就是說,在某一高度的高空,云**有富含水分的云。
2.上升運動,由于上升運動將水汽帶到高空冷凝形成云(水蒸氣不斷升高,首先遇熱再遇冷,導致水蒸氣飽和后析出,這一過程只有一步之遙。
3.氣溫驟降,要使云層中的水汽凝結成雨點下降,就必須要有一種降溫的溫度,例如利用干冰在蒸騰過程中瞬間帶走大量的熱能而降低環境溫度催云。
4.冷凝核,它是一種固體、液體和氣體,在凝結過程中起凝結核心作用的固體氣溶膠質粒,因為水汽的冷凝需要一個附著物,如果沒有冷凝核,水就無法有效地凝結。
5.足夠數量的冰晶,云中的水滴很小,能夠長時間穩定地懸浮在空氣中;如果沒有足夠的冰晶,天空只能是陰天或陰天;將碘化銀顆粒撒入云霧,以產生足夠的冰晶。
人工降雨與自然降雨量其實很相似,全靠云中的水汽凝結,最后落到地上。
「人工降雨」的原理:
人工降雨是根據云層的物理性質而變化,比云層厚度、高度、云中含水量和溫度等因素,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利用飛機、火箭等方法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促使云層降水或增加降雨量,這樣就實現了降水量。
將暖云雨和冷云降雨量劃分為人工增雨。
暖云雨:正如它的名字所示,暖云會比0℃高出一團,要想讓云團降雨量或增雨,就得在云中撒鹽,尿素等吸濕性粒子,使暖云中一部分大的水滴。
啟動體是重力撞擊(由于重力而引起的碰撞和合并過程),破壞了原本穩定的暖云,使大小水滴共存;隨后,云滴就會在大氣上升、下降、混流等條件下發生碰撞,形成較大的云滴,形成降水。
冷云雨:冷云就是氣溫低于0℃的云,冷云降水量要用飛機等播撒干冰、碘化銀等催化劑,在自然云層中產生了大量的冰晶(水蒸汽在冰核上凝華生長形成的固體水合物),然后在冷云團上方增加了冰晶的密度,這樣就達到了促進或增加降水的目的。
總結起來,人工增雨分兩種形式,但都需要使用飛機、火箭等催化劑,使云中的水能盡快凝結在一起。
人工降雨的費用:
人為增加雨水,工程復雜,對設備以及催化劑等要求較高,所以人工增雨的費用一定不低。要達到降雨量,首先要釋放氣象氣球收集云的冷熱量,建立降雨模式。
由于增雨分為冷云和熱云,形成機制自然不同,因此所用的催化劑也不同,而熱云降水的催化劑是鹽類,尿素等,其成本相對于冷云增雨所需要的干冰,碘化銀,價格相對較低。
然后,雨要用火箭炮,飛機,發射臺要花很多錢,像雨花彈,或者火箭彈,要2000-4000元,而且火箭發射架的成本更高,簡直讓人震驚,200,000元。
一開始人工增雨的成本很高,而且還浪費資源,但是現在人工增雨的技術已經越來越熟練,但是即使人工增雨技術在提升,還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以我國上海市首次實施人工降雨為例,成本就達470萬元,其中催化劑所需的降雨成本幾乎占1/10。
從1958年開始,我國進行人工增雨試驗,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比如2016年,全國人工增雨面積就達到615億噸,為農業生產、生態文明、防災減災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般說來,人工增雨的時間會持續一小時左右,而且要花那么多錢一小時,聽起來真讓人心痛!而人工增雨能有效地解決干旱問題,人工增雨既有利弊。